生命在不能自主中展開。從主體存在的思考、個性、嗜好、習慣,一直到客觀條件的家庭、社會、環境、遭遇,每個人的受用苦樂都不同。佛法說,這是因果的自作自受。這個話聽起來,在可怕當中帶著幾分冷冽。但是佛陀說法五十年,三藏教典汗牛充棟,從世間到出世間,諸佛菩薩又苦口婆心的教人修因造果。既說自作自受,又說可以努力改因修果,這樣在直覺裡頭,前面好似冷冽,後面倒覺得佛菩薩又是那麼老眉拖地婆媽不已。這前因後果之間,由理解到行動,在當作不當作之間,如何界定?要怎麼說呢?
為什麼一樣的環境,相近的條件,有人個性淳和,有人卻驕慢乖戾,有人逢緣遇境順遂,有人卻困厄無邊。大家都想平安快樂,卻偏有人狀況連連,搞得痛苦不堪。太多的為什麼,如果舉心外問,問題就永遠都不能解決。如果真是苦得難受了,就只有回頭檢視自己。凡夫不會有人不帶包袱,只是效應有輕重遲速不同而已。可怕的是,三業造作了,造作的同時,行動的後遺力量就不可思議的留下來了。而有情又不能三業不竄動,它是無時無刻都不休息的。
我們出家,大多都意存修行而來,但稍不警覺,包袱的推力,就叫人在歲月裡無知盲動,拼命的增加包袱重量。有心修行的人尚且如此,不存心修行、有意放縱的那就更辛苦不堪了。現在,我們就說說「包袱」。
佛陀說〝生〞從無始無明開始。無明所以名為無始,用意就重在從認識到修治的行動,而且是從現在有力的認識到有力的對治。過去已難追,只有虛心誠意的接受。重要的是現在努力的從遭遇的辛苦,觀察自己的包袱。沒有怨尤,也不推諉,全面的看清楚和認真的努力對治。
自私短視是包袱;貪欲驕慢是包袱;懶惰懈怠是包袱;追逐放逸是包袱。太多太多的負面看法和情緒,都是數不盡的包袱內容物。有心自我端嚴自我清淨的,請努力丟開垃圾,清理包袱,而且不再有意的製造垃圾,接近垃圾。雖然包袱沉重,沒辦法一時淨盡,但是三寶慈悲,佛門盡多是善心知識。親近善友,不近惡人,提醒告誡提攜。只要肯誠意改進,終有解脫的時候。淨化的完成,自利的成就,就在包袱的解消之間。既是無始包袱,開解當然也只能由自己來。如果能自重自愛,佛菩薩ㄧ定感應加護。
佛七接近尾聲,剋期共修,重在養成用功的習慣和心力。包袱深重,開解尚有賴平時的努力。平常的起心動念,平常的言語舉止,平常如何對自己,平常如何對世間,平常裡的一切行動,就是七天念佛的功夫所顯。結七時間,全力的提起念佛,平常裡也請落實的丟棄垃圾。不求急證,不求感應,請精誠老實,念念回流於自己身心,解脫確定可期。時間已到,此刻,請大家把握最後五分鐘,用力高聲地隨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104.04.01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