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08年精進佛三第2天開示


108.12.28


念佛調心 — 佛念住


  此刻已是佛三第二天的尾聲,昨天說四聖諦的第一諦 — 苦聖諦(苦的事實)。這苦是就有情的身心來說,尤其是有情當中的人類。人的身心活動複雜,太多眼下、耳下…感官觸對下的可樂不可樂境,都強烈地左右著人,因此,人的苦痛特別多。要能撇下這些干擾,朝清淨莊嚴的方向生心的,畢竟是人中的極少數。人因為感覺細膩,便容易陷落愛憎,雖叫苦連天,卻不想遠離,既撤不出距離,哪能發起修行的心意?


  昨天說,一切是變化下的存在。變化就是無常,無常便是苦的基本義涵。只要是無常變化的,必有高低、好壞、得失、榮枯、貧富、貴賤的落差,都必然生苦,而這落差也正好是變化的空間。所以經上常說〝諸行無常〞,〝一切法無常〞。人就因無法熄滅追逐的心,所以縱然受苦,還等著“不苦”的來臨。這期待的熱切,就叫人輪迴流轉,苦不盡,沒完沒了。只有少數善根福德具足的,才能越過重重假相,穿透種種誘惑,看到另一高遠的層次,生起這層次下的意樂而發心學佛。


  修行可分平日生活下的修行,與剋期用功的兩類。第一類如平時,我們任何官能觸對境界,都是用功修行的時節與材料。現在,我們選定三天,有特定的主題目標,進行著心力的專一投注,做投注下的〝心的訓練〞,這是屬第二類的修行。一般來說,修行就是修心,因為心能主導一切。常人 心的活動沒有章法理路,也不受時空限制,沒有邊界,所以是很難捉拿得住,帶給人多麻煩多疲累的。常人都是隨境生心,心迅速活動奔馳著,觸什麼就〝感覺〞什麼,觸什麼就〝想〞什麼,觸什麼就〝要〞什麼,它都是心的活動。若要開始修行,佛陀便教我們修〝念住〞。


  心無形相,一動就成念。〝住〞就是停下來。找一個目標,做心絕對性次第訓練的媒介,讓難捉拿的心停下來,這就是修〝念住〞。在南傳叫念住,北傳就叫停心。古大德有五停心觀:多貪眾生不淨觀,多瞋眾生慈悲觀,多癡眾生界分別觀,多散眾生數息觀,多障眾生念佛觀,都是設立目標,進行心停住的功夫訓練。


  此中有一類多障眾生念佛觀。多障就是生活裡隨處困頓,修行難上手,內心充滿著苦悶、茫然與無知的妄動。明明很有心修行,就是障礙多,用不上功。佛陀教這類眾生念佛。就像我們現在結期念佛,或一生專修念佛法門的都是。這一門的修行,除有一個特定的 心的所緣訓練以外,還有佛力加被的不可思議。


  修停心,就是修定。平常,心躁動不已,停不下來。隨境生心,境多心也多,多心就浮動雜散。要必經過用功,找方法收拾,越收越少,收到單一才成定。所以修〝佛念住〞,就是以佛為特定的所緣,把當前這一念,放在特定的阿彌陀佛上。簡單講,就是清楚地提起阿彌陀佛,置於剎那剎那的當前心上。或說在當前這一念心中,清楚地提起阿彌陀佛,相續不斷地提起,就是修佛念住。以認真念佛的念力,讓心逐漸收攏,集中在〝佛〞這所緣上。集中而安穩住,就是念住。也就是說,心在佛的這個所緣上停下來,不再躁動,就是佛念住。


  如上說的,念佛修定心,以佛念的持續不斷,修習心的定性生起,在南傳叫〝佛隨念〞,在北傳就是〝念佛觀〞。南傳的佛隨念關鍵就在〝隨〞字。隨有跟隨、依從的意思,佛隨念就是隨〝佛〞生〝心〞,或依〝佛〞而起〝念〞。念的生起總跟隨著佛,不隨吃、不隨穿、不隨生活裡的任何境物。又隨的另一個意思是重複,相隨不止,一連二、二連三、三連四,一個個緊隨不停,這也名之為隨。這個涵義就點出了修行的用功方法。佛隨念是一念念相續不斷地念佛,一念念重複不間斷下的作意,終於佛念 念念相隨,是為佛隨念的修習。所以修佛隨念就是依佛修念住,精進相續不斷地念佛,以達到佛念專一相續下的定心生起。念佛得定,在念佛法門中稱念佛三昧。三昧就是定,它雖不是修行的最終成就,但三昧定心的生起,就好像水極澄淨,照物就清明正確,開始可以修觀。修觀要觀什麼?觀能念的心、所念的佛,兩相俱空。兩相是隨緣起,生起下也隨緣發用,用的當下又是畢竟空寂的。到這樣的超越能所,泯除兩邊,行者便徹悟無生 —— 見一切法的本不生滅,於焉無漏慧生起,生死的盲點終徹底除破。而要能如此開發智慧,必須有足夠的定心,如浮動的水是不能照物的。心不定,觀察思惟即不清楚,不能正確,無法照見生死無明惑。


  以下我們開始講念佛調心。這三天,大家心的所對都是阿彌陀佛,三天都沒有換題目。題目不能換,換了心就要忙碌了。心一忙碌就躁動起來,怎麼可能成定?所以三天都單一所緣。三天就三天單一,七天就七天單一,單一到底,多一個都是干擾。如果沒有辦法用上功,單一會覺得枯燥,覺得枯燥就攀不住了。平常自己可能覺得還好,不會很浮躁,仔細看看,內心活動的東西可還很多的,它還有許多吸引人、抓住心的東西,所以感覺好像還安穩,其實是不然的。就因為心躁動成性,喜歡攀緣、習慣搜尋,所以佛陀才說〝觀心無常〞。所有的無常法中,心的無常性是最劇烈、最難想像、最難處理的,所以修行都在修心。


  念佛調心,第一要設立所緣。如果習慣念阿彌陀佛,就以阿彌陀佛為所緣;習慣念觀世音菩薩,就以觀世音菩薩為所緣,親切就好。通常初學 對佛菩薩是不親切的,因為不親切,所以念來辛苦。尤其對世間還覺得有很多必要、很多需要、很多想要的,這阿彌陀佛念來就會很澀。我們的心 攀緣搜尋成性,躁動不安,要用阿彌陀佛壓住,其實是很困難的。如果已看到生命的艱難,人間的缺陷,對苦諦有著隨分的明白,念佛的心自會親切起來。親切是念佛的動力,所以第一要有〝單一所緣〞的設定,多培養與佛的親切感,以越過初階的枯澀階段。


  第二要有〝精勤的心〞,所謂精勤,是指捨掉世俗不良的欲念與求滿足的力量,它具備警覺性的開脫心力。心如果還在習慣滿足的程式裡,就難開發出新的軌道。所以說精進,是對欲求的捨斷來說。捨斷是要精進的心力的。


  第三,要〝用心平衡而專注〞。平衡就是穩穩地放在阿彌陀佛上,不太快,不太慢。不太鬆,也不太緊。太快、太慢、太鬆、太緊都不好,要調得恰好、適度平衡。而平衡也包括不昏沉、不掉舉。昏,就是瞌睡;掉,就是躁動。昏掉都不能集中心力,無法達到專致清晰。


  其次,要耐煩,對修行過程的耐煩。念佛的時候,妄想一定會滲進來,佛念丟了,心跑掉了,這是平常的現象。在心跑掉,佛念不見的時候,快速拉回,清楚地聽著心中的佛念。心口認真念,心耳認真聽,耐煩持續,心會逐漸停下來。念佛的時候心跑掉,這是心的躁動習慣,停不住是凡夫必然的。沒有其他的辦法,只有自己警覺到時,快速有力的提起設定的“單一所緣”,心就回來了。不斷跑掉,不斷提起,慢慢它就馴良安住了。一念念照護,老實一步步經營相續的佛念,掉了就提起,不用追、不用悔,快快的再提起。剎那心只緣一境,阿彌陀佛提起,任何拉雜的妄念自然掉落。掉了就提,掉了就提,直到安穩住為止。


  另一個要件是對自己要耐煩。不要把修行看得太容易,看得太容易,該走的那一步常看不到而滑過,是永遠不會有功夫的。也不要把修行看得太簡單,看得太簡單,那不簡單的地方就看不到也提不起,當然也就越不過了。所以要對自己耐煩,理解到心的難處理,按部就班的老實工夫才能持續。念佛是所有修念住、修定中,方法最簡便。不用配備,只要腦筋清楚,意念堅定,對阿彌陀佛親切,知道阿彌陀佛不捨離我們,老實經營佛念的這條路就可以了。阿彌陀佛一句句穩實,老老實實地念。只要老實,那個地方沒念好,那個地方脫掉了,自己會看住而有力的提起,真正的工夫就從這不斷提起中穩穩地生起。


  修行很好,因為它不容易。如果修行很容易,那佛門的門裡門外就沒什麼不同了。越是困難,越是要加倍使力。清楚困在哪裡,難處是什麼,認真的向難處調整心力,加強作意。耐煩老實地看待自己,看待自己身心行力,誠意、認真、歡喜、珍惜的走修行的路。誠切地下幾分工夫,就會有幾分的功德作用。經上常說的:「功不唐捐」,就是指這個而說的。


  時間不早了!現在就請大家攝心,端身正坐,恭敬、虔誠、認真專注地隨我稱念 — 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108年精進佛三第1天開示

108.12.27 生命的艱辛 — 苦諦 現代人,比較不是衣食不足,生活過不去。倒是太多人,衣食無缺,而心難平安。時代風潮,洋溢著〝只要我願意,沒什麼不可以〞的氣息。過度偏差的個人主義,引發超常病態的自我膨脹,從個人到社會,對錯不分,是非混亂。若問,這是怎麼回事?佛法說,這...

107年精進佛三第3天開示

108.01.01 一心的訓練 單一所緣 — 阿彌陀佛 現在是第三天的最後一支香,這三天,從早到晚都是念佛,是以一個境界拿住我們心的訓練。為什麼要這樣子?因為我們的心習慣在難以數計 難以想像 難以控制的境界奔馳打轉,就是想不要這樣,也沒辦法。假設我們已非常習慣於心的紛動而不...

107年精進佛三第2天開示

107.12.31 一心的訓練 攝念 — 所緣的單一相續 昨天,談一心的訓練,提到隨境生心與引心向境,兩個同是心的活動,但因生起的角度不同,它們的效果作用也不一樣。隨境生心,心是被引動而發起的,啟動的主宰力量來自外在,心是被牽扯支配的。而數不盡、難預料的人生境遇,心老是被境...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