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瞋癡心,人人皆有。若知彼是病,則其勢便難熾盛。譬如賊入人家,家中主人,若認做家中人,則全家珍寶,皆被彼偷竊淨盡。若知是賊,不許彼在自家中停留一刻,必須令其遠去淨盡,庶財寶不失,而主人安泰矣!古德云:「不怕念起,只怕覺遲。」貪瞋癡一起,立即覺了,則立即消滅矣!若以貪瞋癡為自家正主,則如認賊為子,其家財寶必致消散矣!
節錄於《印光大師開示》
各位師公、師父、各位同修居士:
年年結夏安居,年年也都有這解夏前的加行佛七,名稱相同,粗糙的人可能會以為都是一樣。其實,我們要知道,八十九年的佛七,確定不能在九十年重現,而三十歲的我也早不是廿九歲的身心了。歲月不饒人,韶光易逝,今天又是九十年佛七的第一天了。
剛剛誦讀的是,印光大師的開示。大師開示我們,貪瞋癡心凡夫人人都有,重要的是我們要識得了它,知它是病,知它是害,時時小心,防患對治,好像提防竊賊一般,那縱然由過去的業習,令我們今生難免貪瞋癡病,卻也絕對可以由警覺之力,不教自己繼續造惡,再次淪落。大師引古德的話說:「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不過在我們經驗裡,這警覺力的生起,又是多麼不容易啊!
各位同修們,中外古今一切賢哲,不都告訴我們:「一個心中有明確典範的人,他走的路,都有明燈照耀。」佛經不也說:「心中有佛菩薩的人,福慧必定降臨他。」我們今天念佛,就是要親親切切地接近阿彌陀佛,歡歡喜喜地以阿彌陀佛清淨圓滿的智慧慈悲力量為典範,誠誠懇懇的念,一句句、一念念,把阿彌陀佛深深地自心中樹立起來,把阿彌陀佛的慈悲智慧,自然的熟悉記憶下來。久了,它就會習慣地在我們的心中浮起,在我們的生活裡,發出警策力量。走到那裡,我們都會有佛菩薩的明燈照路,都會有賢聖的提攜力量,而要怎麼念,才能念出這樣的功力來呢?
印光大師又說:「念佛雖貴心念,亦不可廢口誦,以身口意三,互相資助,若心能憶念,身不禮敬,口不持誦,亦難得益。世之舉重物者,尚須以聲相助,況欲攝心以證三昧者乎。」所以大集經云:「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古德謂:「大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大;小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小耳。」而具縛凡夫,心多昏散,若不假身口禮誦之力,則欲得一心,未由也已。
本來,念佛貴在用心,以心作意,念念注在彌陀境上,只是心散障重的我們,雖談用心,心卻難攝。故大師開示我們,要藉身禮口念,以助攝心。現在就請大家,在最後的五分鐘,盡最大一口氣,傾全部身心力量,隨我音聲,至誠恭敬稱念 ── 南無阿彌陀佛!
Comentár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