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最所訶者,煩惱所知二種障,為生死根本。然煩惱障,乃貪瞋癡愛,為凡夫生死根本;所知障,乃佛法知見,為三乘聖人,生死根本。苟二障不除,則眾苦無由得出也。嗟今世人,不知佛法者,固無足怪,即學佛法人,不斷除煩惱,又以所學佛法,為所知障,生長我慢,重增煩惱,心地染污,種子觸發,現行放逸,身心毫無撿束,循情造業,豈非大謬耶!學人今聞老人開示,知為生死大事,發心參求本地工夫,此乃最勝願力,但今參究工夫,不用別求,只要將胸中舊有習氣種子,一一打點乾乾淨淨,不許觸發現行,就於日用對境逢緣,起心動念處,當下看破,不許相續。其用心下手,只如愣嚴經所說,觀音耳根圓通,旋倒聞機,返聞自性,一則觀門,最好用心。若於日用見聞處,果能返觀自性,則不隨外境流轉,如此念念返流,則念念是歸真之路。如此用心,若習氣不除,觸發現行,定不得力,此全在違現業一著,為最上行也。然又必要為生死心切,乃肎下死工夫耳!學人實為生死,真切用心,乃有受用,不是說了便休,作一種佛法知見也!
節錄於《憨山大師開示》
各位師公、師父、各位同學:
連日來,我們有幸承沾古德的法益,相信人人皆可清晰地感受到一代大師特具的堅定明朗意志與肯到篤實的行持毅力。在剛剛誦讀的憨山大師開示中,老人總括而切要地再指示了修行路上的重障。其實,談煩惱障、所知障,稍許接觸佛法的人,無不常常聽聞,就因為常聞而熟悉得不以為意。儘管說障,反而由於聽多了,太不以為意了而更疏忽了真正去了解它,也甭談觀察、自省,甚至做除障的工夫了。所謂障是障礙的意思,這二障障礙著我們出生死,成佛道。大師說:嗟!今世人不知佛法者,固無足怪,即學佛法人,不斷除煩惱,又以所學佛法為所知障,生長我慢,重增煩惱。
這是多麼怪異的事,佛法就我等凡夫而言,無非是生死有漏的對治藥。學佛法而不用於現前煩惱業習的消除,翻成另一重障礙,不以所知成解脫事,反由於所知而更礙解脫,難怪大師要感歎咨嗟了。
不過這等事,我們倒要回身對己問問,我可曾以所學佛法用於自身,或是拿它來遮面目?我是持著戒定慧尺衡量天下人,或靠著它做貪瞋癡的調伏工夫?是如大師所說的染污種子觸發現行,身心放逸循情造業,還是勤謹向道,孜孜努力於煩惱對治的本份事?大師說:若為生死大事,發心參求本地工夫……不用別求,只要將胸中舊有習氣種子,一一打點乾乾淨淨,不許觸發現行,就於日用對境逢緣起心動念處,當下看破,不許相續。
要知道,我等生死凡夫,長劫以來,原積無量業習種子,若不小心看住用力清除,種子遇緣,必然現行而根下淪落,又造惑業。所以老人要我們把胸中習氣種子,藉日用境緣機會,在起心動念,將現未現之間,努力打拼看破,務使截斷不令相續。大師更引楞嚴,倒觀反聞的圓通法門,證成此心心不隨境轉,念念返流歸真的要義。只是要知道,這工夫起處是非常辛苦困難的,久劫的流習要能不隨才能扳回,也要能扳回才能不隨,個中起落流程,是親自做了,才會知道的。
同修們,今生有緣相聚德山,大師所示返觀的工夫,在平日裡,我們已再再地提撕,但願同會大德真為道業著想,莫吝給自己痛下針砭。修行原非短短七日事,往後,恒恒時,常常時,乃至窮未來際,願我同道不休不歇。今佛七將畢,最後的五分鐘,請大家極攝三業,誠篤一心,把定現前當念,盡所有身心力氣,大聲隨我恭頌 ── 南無阿彌陀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