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開 山
開 山

黑水溝的凶浪,止不住先民浮海赴台的決心。多少冒險犯難的偉大先祖, 自大陸橫越海峽,到台灣來墾荒闢地,胼手胝足,披荊斬棘,為了溫飽,承受著喪命的威脅與鄉愁的煎熬,舉目非親,疾病、困難、無依、恐懼。在咬緊牙根的艱苦日子裡,他們思念著家人,緬懷著祖先,當然也渴望著信仰的支持,神祇的庇護,於是家鄉的觀音菩薩、媽祖娘娘、×× 祖師,×× 大帝…便隨著波波移民潮,飄過大海來到台灣。竹山下崁庒和溪厝崁下的觀音祠,便這樣地在康熙雍正年間,由和溪厝庒民創建了起來,開山祖師惠圓和尚,已不得其詳。目前僅留惠圓祖師牌位一座,供奉於本寺極樂殿內。
第二代祖師妙成和尚





現有妙成和尚墓碑一座,鐫刻乾隆三十年臘月臨濟正宗第二代示寂恩妙成公師父蓮座,孝徒 ××,徒孫 ××,曾徒孫 ××,玄孫 ×× 等字樣。看立碑的時間與列名的四輩徒眾,想妙成和尚的年代應在乾隆 初年或更早些時,而且當時的法務活動,也應已相當發展。
又根據村老的傳述,祠廟曾遭戊戌大水沖毀,一度遷建於現在德興里柯仔坑庒。道光十三年,庒民於現址感應靈異,才由鄉紳陳朝祥倡議七庒庒民(枋寮、和溪厝、桃仔園、中崎、冷水坑、柯仔坑、車店仔)募資重建於現在的德山山麓。以後歷代住職失傳,僅有寺內供奉的中興重建祖師習威(1838-1886)、靜來兩位和尚牌位,其餘無資料可考。同治十三年五月,有緣德和尚感到寺無恆產,僧眾生活困難,留住不易,所以將積蓄的三十金買下寺前旱地,以便耕種收成作為僧眾道糧之用。民國初年,住僧又離開,遂由 張奢、陳永發、陳永吟等相繼管理。民國十八年再度重修。廿一年由管理人陳永吟及庒上父老蔡憨、曾貫、陳習、石象…等禮聘玄清達超二上人住持。德山寺從此啟開了重興法化的殊勝機運。


第二代祖師妙成和尚
玄清達超二位上人化跡
玄清達超二位上人化跡


玄清上人新竹芎林人,生於民前七年五月二十六日。自小追隨父母皈依三寶,十八歲出家於苗栗弘法院。達超上人台北萬華人,生於民前五年六月二十六日。十八歲畢業於台北第三高女(今中山女高),廿歲與松山石再添君結褵,婚後八月夫病故,遂感人生無常,廿二歲出家於台北圓通寺。民國二十年,二上人結識於苗栗大湖弘法院,二十一年一齊應聘接管德山巖。自履任後,在庒民協助,十方善信的護持下,開始艱辛的興復工程。不論是寺容整頓,攝眾建僧,制度規劃或弘法利世,都一一躬親其事。窮鄉僻壤,生活困頓的山間小鎮,四壁蕭然,百廢待舉的頹垣破寺,要步步展開度生事業,二老秉持的是何等堅定的精神與強韌的毅力啊!
一、駐錫德山 披荊斬棘
民國廿一年,二老乍到德山,草莽中僅見一木造殿宇,四顧荒涼,到處白蟻蛀蝕。室內蕭然,沒有碗盤,沒有經書器物,只有牆角一小堆蕃薯。二老與親近信士合資請購大磬、木魚、經像、法器,掀開了晨鐘暮鼓的梵音樂章。
兩位上人與妙端老菩薩、善明法師開始整除荒草,墾植花生、地瓜、甘蔗、樹薯,兼種一期水稻,辛勤工作,終於慢慢安頓下來。










二、負笈東瀛 圓具足戒
民國廿六年,二老相偕赴日本京都女眾佛學院進修,主修廿四科,三年畢業返台。
民國廿九年九月,二老再度赴日,到淨土宗大本山知恩院求受比丘尼戒,十一月戒期圓滿回國。戒壇中森嚴的規矩,奠定了兩位上人一生自修化世的深厚道心與莊嚴的威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