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七將過,七日來,大家束斂身心,精勤於彌陀禮念。而應緣的開示,也從繫念的專修到行人日用工夫,作最平常的說明。凡人莫不有心,而你我的緣慮,不管目標、行相、作用、功能,都不相同。就在確實不同裡,我們縱然處於共同環境,也各自織造著眼前甚或未來不一樣的世間。從心的念念作意,別出一個個差異的果報。心的意向,絕對地主導著人的行為。如何從無知迷惘的漂泊,撥開荊棘,走出一條通向莊嚴的聖道,心意是第一個下工夫的要站。
《大般若經》詳說菩薩學行,而菩薩的學行深廣無涯。從初發心到成就佛道,經中略歸為三要。三要是:一切智智相應作意、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現在說的學佛第一站工夫,便是在心意間,明白有力的豎起願欲(理想、目標),也就是三要的第一要。凡人也有數不盡的願欲(希望),只是學佛人的願欲,是以佛的圓滿功德為目標,是朝向這目標的行動力量。它的體性是高貴的清淨,是不會有不良影響的淨心。我們說修行不易,問題在麻煩太多。而要解決這難理的生之困擾,就必須有充分足夠的願力前導。這股願力是自然、不勉強,堅定而又明銳的。我們稱它為修行意樂。凡夫的染業重,對境直捷的反應大概不淨的多,難於佛菩薩功德,生起真切的願欲。必須透過學習,這修行的意樂才可能生起。剛剛說,這願欲的體性是清淨的,那怎麼在凡夫未淨的果報身心,能生起清淨的意樂?
佛法是理智的宗教。釋尊的教誨,總在明朗清楚間透出。《攝論》、《瑜伽論》裡,佛陀重重說明,從正聞熏習生,從親近善士、聽聞正法、如理思惟生。熏習正法的種子,在行者隨業所感的報體細識中。正法熏習的種子,能隨聞習勢力的增長,引發有情生起清淨樂欲。因熏習的種子性,是與佛菩薩聖德同類的清淨法。也就是說,我們須從佛法的勝解下手。從正確無疑的理解,帶動理解下的隨行。在紮實的行解間,殊勝、清晰的信力穩定的生起。這信的內容是從佛法體踐來,是法的解行所生,是確定帶給行人去惡除染的功用,清淨而又正確的。所以經說:「信以淨為性」,它是長時推動我們精進的修行意樂。
六天來,我們說著念佛方法、調心工夫、與必要的助道因緣。如何能生起念佛的精進力?怎麼越過調心的苦澀困難?境界裡用什麼方法引發善心,警覺地轉化煩惱?在在都是初學用功的難題與考驗。工夫要能順利的展開,以勝解為基的清淨修行意樂,是貫串其間的核心要素。由於如此,般若經才以ㄧ切智智相應的作意意樂,作為大乘悲智修習的第一方便。
有情〝生〞的問題太多,問題的程式又那麼不可思議。發心修行,各人動機因緣不同,有的可能真發道心,有的可能隨欲求而來。如不能生起修行意樂,歲月裡,不老實用功,生活中過失連連,自擾擾他。今生不但道業無成,將來就更果報難當了。
如何讓修行意樂永遠有力,永遠引領工夫生起,就須我們好自努力。怎麼從正法的聞習實踐中,持續地令清淨意樂長養增盛,請大家落實的精進學習。此刻,大家務請提起深深的修行意念,感恩學佛因緣,珍惜用功機會。在這佛七最後的五分鐘,虔誠、恭敬、放懷、專一地隨我稱念 ── 南無阿彌陀佛!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