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104年佛七第六天開示


  生命在不能自主中展開。從主體存在的思考、個性、嗜好、習慣,一直到客觀條件的家庭、社會、環境、遭遇,每個人的受用苦樂都不同。佛法說,這是因果的自作自受。這個話聽起來,在可怕當中帶著幾分冷冽。但是佛陀說法五十年,三藏教典汗牛充棟,從世間到出世間,諸佛菩薩又苦口婆心的教人修因造果。既說自作自受,又說可以努力改因修果,這樣在直覺裡頭,前面好似冷冽,後面倒覺得佛菩薩又是那麼老眉拖地婆媽不已。這前因後果之間,由理解到行動,在當作不當作之間,如何界定?要怎麼說呢?


  為什麼一樣的環境,相近的條件,有人個性淳和,有人卻驕慢乖戾,有人逢緣遇境順遂,有人卻困厄無邊。大家都想平安快樂,卻偏有人狀況連連,搞得痛苦不堪。太多的為什麼,如果舉心外問,問題就永遠都不能解決。如果真是苦得難受了,就只有回頭檢視自己。凡夫不會有人不帶包袱,只是效應有輕重遲速不同而已。可怕的是,三業造作了,造作的同時,行動的後遺力量就不可思議的留下來了。而有情又不能三業不竄動,它是無時無刻都不休息的。


  我們出家,大多都意存修行而來,但稍不警覺,包袱的推力,就叫人在歲月裡無知盲動,拼命的增加包袱重量。有心修行的人尚且如此,不存心修行、有意放縱的那就更辛苦不堪了。現在,我們就說說「包袱」。


  佛陀說〝生〞從無始無明開始。無明所以名為無始,用意就重在從認識到修治的行動,而且是從現在有力的認識到有力的對治。過去已難追,只有虛心誠意的接受。重要的是現在努力的從遭遇的辛苦,觀察自己的包袱。沒有怨尤,也不推諉,全面的看清楚和認真的努力對治。


  自私短視是包袱;貪欲驕慢是包袱;懶惰懈怠是包袱;追逐放逸是包袱。太多太多的負面看法和情緒,都是數不盡的包袱內容物。有心自我端嚴自我清淨的,請努力丟開垃圾,清理包袱,而且不再有意的製造垃圾,接近垃圾。雖然包袱沉重,沒辦法一時淨盡,但是三寶慈悲,佛門盡多是善心知識。親近善友,不近惡人,提醒告誡提攜。只要肯誠意改進,終有解脫的時候。淨化的完成,自利的成就,就在包袱的解消之間。既是無始包袱,開解當然也只能由自己來。如果能自重自愛,佛菩薩ㄧ定感應加護。


  佛七接近尾聲,剋期共修,重在養成用功的習慣和心力。包袱深重,開解尚有賴平時的努力。平常的起心動念,平常的言語舉止,平常如何對自己,平常如何對世間,平常裡的一切行動,就是七天念佛的功夫所顯。結七時間,全力的提起念佛,平常裡也請落實的丟棄垃圾。不求急證,不求感應,請精誠老實,念念回流於自己身心,解脫確定可期。時間已到,此刻,請大家把握最後五分鐘,用力高聲地隨我稱念-南無阿彌陀佛。



104.04.01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108年精進佛三第2天開示

108.12.28 念佛調心 — 佛念住 此刻已是佛三第二天的尾聲,昨天說四聖諦的第一諦 — 苦聖諦(苦的事實)。這苦是就有情的身心來說,尤其是有情當中的人類。人的身心活動複雜,太多眼下、耳下…感官觸對下的可樂不可樂境,都強烈地左右著人,因此,人的苦痛特別多。要能撇下這些干擾,朝清淨莊嚴的方向生心的,畢竟是人中的極少數。人因為感覺細膩,便容易陷落愛憎,雖叫苦連天,卻不想遠離,既撤不出距離,哪能發起

108年精進佛三第1天開示

108.12.27 生命的艱辛 — 苦諦 現代人,比較不是衣食不足,生活過不去。倒是太多人,衣食無缺,而心難平安。時代風潮,洋溢著〝只要我願意,沒什麼不可以〞的氣息。過度偏差的個人主義,引發超常病態的自我膨脹,從個人到社會,對錯不分,是非混亂。若問,這是怎麼回事?佛法說,這是共業的“苦”的世間。 經說:「十方諸佛以苦為良師。」因為知〝苦〞,可令人生起離苦的警覺性,引人另闢莊嚴高貴的人生大道。常有人

107年精進佛三第3天開示

108.01.01 一心的訓練 單一所緣 — 阿彌陀佛 現在是第三天的最後一支香,這三天,從早到晚都是念佛,是以一個境界拿住我們心的訓練。為什麼要這樣子?因為我們的心習慣在難以數計 難以想像 難以控制的境界奔馳打轉,就是想不要這樣,也沒辦法。假設我們已非常習慣於心的紛動而不覺疲累,對這三天的訓練就不會感到如何的可貴難得。假若已有些生活體驗,有些向內觀察的功夫,或者有一點感覺到 生命不僅是這樣過活,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