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88年佛七第七天開示 — 憨山大師念佛切要


  念佛求生淨土一門,原是要了生死大事,故云念佛了生死。今人發心因要了生死,方纔肯念佛,只說佛可以了生死。若不知生死根株,畢竟向何處念。若念佛的心,斷不得生死根株,如何了得生死。如何是生死根株?古人云: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淨土。是知愛根乃生死之根株,推此愛根,不是今生有的,也不是一二三四生有的,乃自從無始最初有生死以來,生生世世,捨身受身,皆是愛欲流轉,直至今日。翻思從前,何曾有一念暫離此愛根耶。如此愛根種子,積劫深厚,故生死無窮。今日方纔發心念佛,只望空求西方,連愛是生死之根的名字也不知,何曾有一念斷著。既不知生死之根,則念佛一邊念,生死根只聽長,如此念佛,與生死兩不相關。念佛臨命終時,只見生死愛根現前,那時方知佛全不得力,卻怨念佛無靈驗,悔之遲矣。故勸今念佛的人,先要知愛是生死根本。而今念佛,念念要斷這愛根,即日用現前。在家念佛,眼中見得兒女、子孫、家緣、財產,無一件不是愛的,則無一事,無一念,不是生死活計,如全身在火坑中一般,不知正念佛時,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愛是主宰,念佛是皮面,如此佛只聽念,愛只聽長,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回光看看,這一聲佛,果能敵得這愛麼,果能斷得這愛麼。若斷不得這愛,畢竟如何了得生死,以愛緣多生習熟,念佛才發心,甚生疏,又不切實,因此不得力。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則臨命終時,畢竟主張不得。故勸念佛人,第一要知為生死心切,要斷生死心切,要在生死根株上,念念斬斷,則念念是了生死之時也。如此念念真切,刀刀見血,若不出生死,則諸佛墮妄語矣。故在家出家,但知生死心,便是出生死的時節也,豈更有別妙法哉。

節錄於《憨山大師.念佛切要》



各位師公、師父、各位同學:


  佛七將要結束,這是最後的一支香了。剛剛憨山大師的開示,很多念佛人都說念佛要了生死,本來了脫生死是轉凡成聖的首要工夫,必要自己生死自由了,不再受弄於業力的牽絆,生命才得到真正休歇,也才有實際的力量救度他人,這是一定必要的。可是生死、死生如瀑水,像洪流,多生的業力激盪,那裡是膚淺薄弱的工夫,馬上就能了斷的。而招感生死相續的基因中,最重要的便是愛欲。所以古人說:〝業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斷不生極樂。〞憨山大師也名之為愛根。


  而一切愛中,以自我染愛為最堅固,最持續。從自我愛染引生我所有的愛著,這自我到我所的貪愛,便在人間層層劃出了界限,處處製造了分別,以至於重重束縛,時時痛苦不堪。這些染愛,令我們放不下,提不起,心想行動瀟灑不起來,今生如此,它的後遺力量,自然必要招來下一階段的生命出現的。所以念佛務須看清我這念佛的工夫,消除了多少愛著﹔我這念佛的工夫,開拓了多少自由的新生命。要必如此,否則便如大師所說:〝念佛一邊念,生死只聽長。〞如此念佛,便與生死兩不相關了。


  各位同修,我們可曾仔細問過,我們愛的是什麼?我們是怎麼的愛著自我,乃至我所有?愛到最後又怎麼樣?問過嗎?答案如何?就讓我們大家慢慢自己回答吧!


  修行不是只在佛七,佛七後的漫長歲月,應更是我們踏實用功的時候。如何用功,就請大家牢牢記住大師的開示,務必愛根切斷,黏著的繩索鬆開了,我們才真正的獲得自由。現在到佛七的最後五分鐘,請大家至誠懇切,提起正念,為佛七拼最後一口氣,也為長遠的未來修行,奠下道力的根基,至誠懇切地隨我稱念 ── 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108年精進佛三第2天開示

108.12.28 念佛調心 — 佛念住 此刻已是佛三第二天的尾聲,昨天說四聖諦的第一諦 — 苦聖諦(苦的事實)。這苦是就有情的身心來說,尤其是有情當中的人類。人的身心活動複雜,太多眼下、耳下…感官觸對下的可樂不可樂境,都強烈地左右著人,因此,人的苦痛特別多。要能撇下這些干擾,朝清淨莊嚴的方向生心的,畢竟是人中的極少數。人因為感覺細膩,便容易陷落愛憎,雖叫苦連天,卻不想遠離,既撤不出距離,哪能發起

108年精進佛三第1天開示

108.12.27 生命的艱辛 — 苦諦 現代人,比較不是衣食不足,生活過不去。倒是太多人,衣食無缺,而心難平安。時代風潮,洋溢著〝只要我願意,沒什麼不可以〞的氣息。過度偏差的個人主義,引發超常病態的自我膨脹,從個人到社會,對錯不分,是非混亂。若問,這是怎麼回事?佛法說,這是共業的“苦”的世間。 經說:「十方諸佛以苦為良師。」因為知〝苦〞,可令人生起離苦的警覺性,引人另闢莊嚴高貴的人生大道。常有人

107年精進佛三第3天開示

108.01.01 一心的訓練 單一所緣 — 阿彌陀佛 現在是第三天的最後一支香,這三天,從早到晚都是念佛,是以一個境界拿住我們心的訓練。為什麼要這樣子?因為我們的心習慣在難以數計 難以想像 難以控制的境界奔馳打轉,就是想不要這樣,也沒辦法。假設我們已非常習慣於心的紛動而不覺疲累,對這三天的訓練就不會感到如何的可貴難得。假若已有些生活體驗,有些向內觀察的功夫,或者有一點感覺到 生命不僅是這樣過活,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