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93年佛三第一天開示 — 徹悟禪師語錄


  徹悟禪師曰: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一句佛號,俱攝悟修兩門之要,舉悟則信在其中,舉修則證在其中,信解修證,俱攝大小諸乘一切諸經之要,罄無不盡,然則一句彌陀,非至要之道乎。


  又曰:吾人現前一念之心,全真成妄,全妄即真,終日不變,終日隨緣。夫不隨佛界之緣而念佛界,便念九界。不念三乘,便念六凡。不念人天,便念三途。不念鬼畜,便念地獄。以凡在有心,不能無念,以無念心體,唯佛獨證,自等覺已還,皆悉有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更無有念出十界外,以十法界更無外故。每起一念,為一受生之緣。果知此理而不念佛者,未之有也。若此心能與平等大慈大悲依正功德,以及萬德洪名相應,即念佛法界也。能與菩提心六度萬行相應,即念菩薩法界也。以無我心與十二因緣相應,即念緣覺法界也。以無我心觀察四諦,即念聲聞法界也。或與四禪八定,以及上品十善相應,即念天法界也。若與五戒相應,即念人法界也。若修戒善等法,兼懷瞋慢勝負之心,即落修羅法界。若以緩軟心念下品十惡,即墮畜生法界。或以緩急相半心與中品十惡相應,便墮餓鬼法界。若以猛熾心與上品十惡相應,即墮地獄法界也。十惡者,即殺、盜、淫、妄言、綺語、惡口、兩舌、貪、瞋、邪見是。反此則為十善。當密自檢點日用所起之念,與何界相應者多,與何界相應者猛,則他日安身立命之處,不勞更問人矣。

節錄於《徹悟禪師語錄》



各位師公、師父、各位同修:


  阿彌陀佛。這是蓮宗十二祖徹悟大師的開示,大師說:凡是有心不能無念,凡起一念,必落十界。短短幾句話說明了凡聖境界的分野。我們是有情眾生,有情所以不同於無情的木石,就在於有心念覺知。所謂心念,是心所產生的作用,下至蚊蟻昆蟲,上至菩薩羅漢,都有心念作用,只是有的非常愚痴昏昧,有的卻特別睿智靈敏而已。其中天界的眾生多因善業果報,以致貪瞋惡念比較淡薄,地獄餓鬼多為極苦逼迫,因此而無暇生起善念。只有人道眾生則苦樂相間,愛憎交錯,心念最為複雜。即此複雜心念便包含著善惡的差別,而此善惡差別的心念,亦正是十法界的受生因子。換句話說,我們的心念可塑性最高,同時也正是上升與墮落的關鍵。我們的心是剎那剎那生滅的,這是一切眾生心的共同形貌。剎那生滅而又千差萬別,要知心的本性沒有絕對的善惡,它只是一個能生作用的精神動力。雖然心的本質沒有絕對的善惡,可是又會隨著業力果報與修行願力而產生不同的內容作用。因此我們有著相當的空間可以主導自己生起的心念,這正是我們所以能修行的原理,也是我們所以要修行的原理,更是我們所以以佛為念的原理,若是真能體會心是念頭的主人翁,念頭只是被動隨起的波浪,而眼前念在何處,將來的隨報受生便在何處。那麼我們必定願以最為清淨的法界為依歸,無論如何,念念總要安住在佛的法界了。大師所說的密自檢點是教導我們留心日常所起之念,非但現在即可自驗,知當下與何界相應,同時也是著手建立他日安身立命之處的落實行動。而當自覺到自己有主宰念頭的力量時,對佛法的深信願力也同時生起。就別再等了,現在即請大家引導個人念頭,專心至意,隨我音聲,至誠恭頌 ── 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108年精進佛三第2天開示

108.12.28 念佛調心 — 佛念住 此刻已是佛三第二天的尾聲,昨天說四聖諦的第一諦 — 苦聖諦(苦的事實)。這苦是就有情的身心來說,尤其是有情當中的人類。人的身心活動複雜,太多眼下、耳下…感官觸對下的可樂不可樂境,都強烈地左右著人,因此,人的苦痛特別多。要能撇下這些干擾,朝清淨莊嚴的方向生心的,畢竟是人中的極少數。人因為感覺細膩,便容易陷落愛憎,雖叫苦連天,卻不想遠離,既撤不出距離,哪能發起

108年精進佛三第1天開示

108.12.27 生命的艱辛 — 苦諦 現代人,比較不是衣食不足,生活過不去。倒是太多人,衣食無缺,而心難平安。時代風潮,洋溢著〝只要我願意,沒什麼不可以〞的氣息。過度偏差的個人主義,引發超常病態的自我膨脹,從個人到社會,對錯不分,是非混亂。若問,這是怎麼回事?佛法說,這是共業的“苦”的世間。 經說:「十方諸佛以苦為良師。」因為知〝苦〞,可令人生起離苦的警覺性,引人另闢莊嚴高貴的人生大道。常有人

107年精進佛三第3天開示

108.01.01 一心的訓練 單一所緣 — 阿彌陀佛 現在是第三天的最後一支香,這三天,從早到晚都是念佛,是以一個境界拿住我們心的訓練。為什麼要這樣子?因為我們的心習慣在難以數計 難以想像 難以控制的境界奔馳打轉,就是想不要這樣,也沒辦法。假設我們已非常習慣於心的紛動而不覺疲累,對這三天的訓練就不會感到如何的可貴難得。假若已有些生活體驗,有些向內觀察的功夫,或者有一點感覺到 生命不僅是這樣過活,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