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溈山大圓祐禪師警策


  夫業繫受身。未免形累。稟父母之遺體,假眾緣而共成。雖乃四大扶持,常相違背。無常老病,不與人期。朝存夕亡,剎那異世。譬如春霜曉露,倐忽即無。岸樹井藤,豈能長久。念念迅速,一剎那間。轉息即是來生,何乃晏然空過。父母不供甘旨,六親固以棄離。不能安國治邦,家業頓捐繼嗣。緬離鄉黨剃髮稟師。內勤克念之功,外弘不諍之德。迥脫塵世冀期出離。何乃纔登戒品,便言我是比丘。檀越所施,喫用常住。不解忖思來處。謂言法爾合供。喫了聚頭喧喧。但說人間雜話。然則一期趁樂,不知樂是苦因。囊劫徇塵,未嘗返省。時光淹沒,歲月蹉跎。受用殷繁,施利濃厚。動經年載,不擬棄離。積聚滋多,保持幻質。導師有敕,戒勖比丘。進道嚴身,三常不足。人多於此,耽味不休。日往月來,颯然白首。後學未聞旨趣。應須博問先知。將謂出家,貴求衣食。佛先制律。啟創發蒙。軌則威儀,淨如冰雪。止持作犯,束斂初心。微細條章,革諸猥弊。毗尼法席,曾未叨陪。了義上乘,豈能甄別。可惜一生空過,後悔難追。教理未嘗措懷,玄道無因契悟。及至年高臘長,空腹高心。不肯親附良朋,惟知倨傲。未諳法律,戢斂全無。或大語高聲,出言無度。不敬上中下座,婆羅門聚會無殊。椀作聲,食畢先起。去就乖角,僧體全無。起坐忪,動他心念。不存些些軌則,小小威儀。將何束斂後昆,新學無因倣傚。纔相覺察,便言我是山僧。未聞佛教行持,一向情存麤糙。如斯之見。蓋為初心慵惰,饕餮因循。荏苒人間,遂成疎野。不覺躘蹱老朽,觸事面牆。後學咨詢,無言接引。縱有談說,不涉典章。或被輕言,便責後生無禮。瞋心忿起,言語駭人。一朝臥疾在床,眾苦縈纏逼迫。曉夕思忖,心裏徊惶。前路茫茫,未知何往。從茲始知悔過,臨渴掘井奚為。自恨早不預修,年晚多諸過咎。臨行揮霍,怕怖慞惶。縠穿雀飛,識心隨業。如人負債,強者先牽。心緒多端,重處偏墜。無常殺鬼,念念不停。命不可延,時不可待。人天三有,應未免之。如是受身,非論劫數。感傷歎訝,哀哉切心。豈可緘言,遞相警策。所恨同生像季,去聖時遙。佛法生疎,人多懈怠。略伸管見,以曉後來。若不蠲矜,誠難輪逭。

  夫出家者。發足超方,心形異俗。紹隆聖種。震懾魔軍。用報四恩。拔濟三有。若不如此,濫廁僧倫。言行荒疎,虛霑信施。昔年行處,寸步不移。恍惚一生,將何憑恃。況乃堂堂僧相,容貌可觀。皆是宿植善根,感斯異報。便擬端然拱手,不貴寸陰。事業不勤,功果無因克就。豈可一生空過,抑亦來業無裨。辭親決志披緇,意欲等超何所。曉夕思忖。豈可遷延過時。心期佛法棟梁,用作後來龜鏡。常以如此,必能少分相應。出言須涉於典章。談說乃傍於稽古。形儀挺特,意氣高閒。遠行要假良朋,數數清於耳目。住止必須擇伴,時時聞於未聞。故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親附善者,如霧露中行。雖不溼衣,時時有潤。狎習惡者,長惡知見。曉夕造惡。即日交報,歿後沉淪。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忠言逆耳,豈不銘心者哉。便能澡心育德,晦跡韜名。蘊素精神。喧囂止絕。


  若欲參禪學道,頓超方便之門。心契玄津,研幾精要。決擇深奧,啟悟真源。博問先知,親近善友。此宗難得其妙。切須仔細用心。可中頓悟正因,便是出塵階漸。此則破三界二十五有。內外諸法,盡知不實。從心變起,悉是假名。不用將心湊泊。但情不附物。物豈礙人。任他法性周流,莫斷莫續。聞聲見色。蓋是尋常。遮邊那邊,應用不闕。如斯行止。實不枉披法服。亦乃酬報四恩,拔濟三有。生生若能不退,佛階決定可期。往來三界之賓,出沒為他作則。此之一學,最妙最玄。但辦肯心,必不相賺。若有中流之士,未能頓超,且於教法留心,溫尋貝葉。精搜義理,傳唱敷揚。接引後來,報佛恩德。時光亦不虛棄,必須以此扶持。住止威儀,便是僧中法器。豈不見倚松之葛,上聳千尋。附託勝因。方能廣益。懇修齋戒,莫謾虧踰。世世生生,殊妙因果。不可等閒過日,兀兀度時。可惜光陰,不求升進。徒消十方信施,亦乃孤負四恩。積累轉深,心塵易壅。觸途成滯,人所輕欺。古云,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輕而退屈。若不如此,徒在緇門。荏苒一生,殊無所益。伏望興決烈之志,開特達之懷。舉措看他上流,莫擅隨於庸鄙。今生便須決斷,想料不由別人。息意忘緣,不與諸塵作對。心空境寂,只為久滯不通。熟覽斯文,時時警策。強作主宰,莫徇人情。業果所牽,誠難逃避。聲和響順,形直影端。因果歷然,豈無憂懼。故經云,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故知三界刑罰,縈絆殺人。努力勤修,莫空過日。深知過患。方乃相勸行持。願百劫千生,處處同為法侶。乃為銘曰。


幻身夢宅,空中物色。前際無窮,後際寧剋。 出此沒彼,升沉疲極。未免三輪,何時休息。 貪戀世間,陰緣成質。從生至老,一無所得。 根本無明,因茲被惑。光陰可惜,剎那不測。 今生空過。來世窒塞。從迷至迷,皆因六賊。 六道往還,三界匍匐。早訪明師,親近高德。 決擇身心,去其荊棘。世自浮虛,眾緣豈逼。 研窮法理,以悟為則。心境俱捐,莫記莫憶。 六根怡然,行住寂默。一心不生,萬法俱息。


  凡為僧者,宜寫置坐隅,朝夕玩省。初出家人,即令熟讀,毋使遺忘。

相關文章

查看全部

唯識三十頌

由假說我法  有種種相轉  彼依識所變  此能變唯三 謂異熟思量  及了別境識  初阿賴耶識  異熟一切種 不可知執受  處了常與觸  作意受想思  相應唯捨受 是無覆無記  觸等亦如是  恒轉如暴流  阿羅漢位捨 次第二能變  是識名末那  依彼轉緣彼  思量為性相 四煩惱常俱  謂我癡我見  並我慢我愛  及餘觸等俱 有覆無記攝  隨所生所繫  阿羅漢滅定  出世道無有 次第三能變  差別有六

八識規矩頌

前五識頌 性境現量通三性 眼耳身三二地居 遍行別境善十一 中二大八貪瞋癡 五識同依淨色根 九緣七八好相鄰 合三離二觀塵世 愚者難分識與根 變相觀空惟後得 果中猶自不詮真 圓明初發成無漏 三類分身息苦輪 第六識頌 三性三量通三境 三界輪時易可知 相應心所五十一 善惡臨時別配之 性界受三恆轉易 根隨信等總相連 動身發語獨為最 引滿能招業力牽 發起初心歡喜地 俱生猶自現纏眠 遠行地後純無漏 觀察圓明照大

寶王三昧論

一念身不求無病,身無病則貪欲易生。 二處世不求無難,世無難則驕奢必起。 三究心不求無障,心無障則所學躐等。 四立行不求無魔,行無魔則誓願不堅。 五謀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則志存輕慢。 六交情不求益吾,交益吾則虧損道義。 七於人不求順適,人順適則心必自矜。 八施德不求望報,德望報則意有所圖。 九見利不求沾分,利沾分則癡心亦動。 十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則怨恨滋生。 是故聖人設化。 以病苦為良藥。以患難為逍

bottom of page